文章 失敗往往是最好的老師

成功是一種獎賞和激勵,它促使人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,但失敗卻是最好的老師。 

當前的科技和社會的變化比5年前快10倍以上,經常要要面對各樣的人生挑戰,不管是商場的變化,職場上突發的狀況、主管的要求、同儕的相處、工作的壓力,或是生活中感情婚姻的經營和面臨家人親友的生老病死,都會對身心產生很大的衝擊。面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,可能比起其他讓我們在順境發展的特質來得更重要更多。台語的俗諺更貼切,「打沒死就變大尾」。意外和失敗經常在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時候發生。被挫折或失敗打倒或是打倒失敗挫折,往往決定我們人生重要的關鍵點。

不久前馬雲來台演講與年輕人大談對「失敗」的觀點並提出建議。他在演講中強調 ——「失敗是他最大的財富」,當他1999年在大陸開始做 B2B 的電子商務時,大家都看衰,跑客戶老是吃閉門糕。

他建議要創業的年輕人,應該要學習用平常心面對失敗,並向失敗學習,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,從這些錯誤中成長,要理解只有無數的失敗才有可能帶來成功。


當前商業狀況的危機此此起彼落,一個企業走向失敗是屢見的狀況,如果缺乏面對挫敗的勇氣,以及迅速處理危機的意識和本事,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不得翻身。

失敗者與成功者的區別

事實上,不管多麼傑出的經營者和企業家,最初不一定這般光鮮亮麗。他們跟一般人一樣,也有許多憂愁煩惱,也曾經失意或是被情勢逼到窮途末路。


據瞭解,不論是蘋果電腦、寶僑、克萊斯勒、可口可樂,還是宏碁集團的創辦人施振榮、裕隆集團的董事長嚴凱泰,都曾在商場上遭遇失敗,但他們都從失敗中站起來,突破困境,再創新局。據瞭解,日本創業家板倉雄一郎,即使破產63億圓,也能浴火重生。 


他們為何能反敗為勝?秘訣就是:「向失敗學習────徹底檢討自己的失敗,失敗中汲取養分,進而掌握成功的契機。」 失敗者與成功者的區別不是在於他們失敗的次數多寡,而是在他們失敗後有什麼不同的態度和策略。


曾經做過行銷工作,後來開創IBM的湯瑪士‧J‧華生(Thomas J. Watson)告誡業務團隊:「你想成功嗎?好,把失敗的可能性乘以二,成功就在失敗的遠程。」失敗就好像數學的刪除法一樣,為我們將成功路上不可行的因素逐一刪去後,最後勝利便近在咫尺。


是的,失敗越多,相對成功的機率也就越高。失敗10的成功機率,是失敗5次的二倍。而如果你失敗20次,成功的機會則又會加倍。失敗越多相對成功的次數也就越多。是的,如果沒有前面一次又一次失敗,哪有後面的成功。


人生最珍貴的三大財富分別是:一、是洋溢在臉上的自信;二、是溶化在血中的骨氣;三是試鍊過靈魂的堅強。


人生的輝煌密碼,就是把這些財富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,使相互間發生「正面化學」反應,進而把無形的財富變成有形的資產。


年僅不到40歲的美國噗浪(Plurk)微網誌的創辦人雲惟彬鼓勵有創業理想的年輕人,年輕就是本錢,要抱著冒險的心態,勇敢踏出第一步。因此創業不要怕失敗,也不要把失敗看成一個「汙點」,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,只要過了心理第一關,就可以勇往直前。

失向失敗學習的態度和策略

在工作中,失敗是無可避免的,有時候可能是好事;然而,有效地從失敗中學習並不簡單,需要因應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策略。以下是向失敗學習的具體的態度和適當的策略:


一、不要一直陷在後悔苦惱情緒中。失敗了就頻吃吃後悔藥,就是在失敗的傷口上灑鹽巴。失敗的時候,就趕緊停止後悔的時間,人一旦陷入後悔,就會陷入苦惱、煩悶、鬱悶、焦慮中而不能自拔,甚至陷入絕境。正確的應對方法,學會失敗要檢討總結.看到自己做了多少,比較得與失,看到優勢和成績,這樣可以讓自己有—定的心理平衡,有接受挫折的承受底限。


面對難題、危機和考驗,要麼是消極逃避,要麼就是跳躍迂回,讓自己的壓抑心理得到解放。


比如說你做生意損失了100萬,如果妳向前看,就會想:「我幸虧沒有把老本賠光,要不然找就完了,最起碼我現在還有翻身的機會。」另外一種人採取消極反應:「這次損失了100萬,好慘啊!完蛋啦!老天爺不公平啊!」,這種人又恨又急,在100萬的損失中痛不欲生,賠了錢不說,還賠進了健康,甚至還把後面的100萬甚至1000萬的未來訂單也丟掉了。永遠是前面的生意,多於後面的生意,老往後看不理智,不理性,老想過去損失多的人,他再堅強早晚也會崩潰。


二、要勇敢接受失敗的事實。我們一定要克服失敗心理障礙,真正認識到不敢面對失敗,才是真正的失敗。成功值得學習,但如果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同樣值得受人欽佩。


1.不逃避自己的責任。失敗已經木已成舟,就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,歪曲現實或掩蓋真相,推卸身上的重負,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。


2.利用理智明辨失敗。要把失敗的個案提升為理論知識。失敗是有成長力的,小事不處理,就會越陷越深,鑄成大錯。致命失敗不斷重演的原因是總是把失敗當成可恥的事情,盡力隱瞞。


學會紀錄失敗的教訓的習慣,並分享其中的心得,可以防止失敗的再度發生,並讓我們未來做事業更加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。


3.為活下去找一個好理由。前面有山過不去,我們就繞過去,我們只有勇敢接受失敗的事實,閃過既成的陰影,為更好地活下去找一個理由,使自己能承受住所受的壓力從而能「繼往開來」,再創新局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克服失敗心理障礙,真正認識到不敢面對失敗,才是真正的失敗。成功值得學習,但如果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同樣值得受人贊佩。


三、要診斷分析。只有明辨失敗、接受失敗還不夠,你必須用富有見解的分析和討論加以跟進。


1.要進行失敗分析。務必要讓失敗分析成為一種好習慣。由於缺乏診斷問題、設計實驗、定量或定性分析,以及控制流程方面的專長,任何人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便會大打折扣。


2.要提升技術上分析總結的能力。如果不能廣泛瞭解潛在的相互關聯,並對不同功能的工作加以分析總結,要認識到為為什麼會出錯?何時出錯?通常比較困難,如果能通過培訓,就比較容易地克服技術上分析總結的障礙。


四、檢討總結改進求進步。無論如何,既然都已經失敗了,不如就仔細檢討,並寄望能從失敗的個案有所學習。


失敗往往是創新和邁向成功的另一個起跑點。成功是一種獎賞和激勵,它促使人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,但失敗卻是最好的老師,有人說:「失敗是成功之母」,更準確地說,「檢討」才是成功之母!它幫助我們檢討自己,認識自己的不足,幫助我們調整目標、磨練意志、改進解決問題的方法,繼續面對現實。


被工商界公認近年來最成功的CEO的寶僑前執行長賴夫利,也犯過許多錯。


他說:「寶僑從失敗的新品牌和新產品中得到的教訓,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。」


他談到:「寶僑有系統地分析過去三十年的失敗收購案,找出五個根本的失敗原因,包括:缺乏收購致勝策略;整合過程不夠好或不夠快;期望達到無法實現的綜效;雙方文化無法相容;公司領導人不願合作共事。寶僑根據這項分析推動一些改革,並在2005年十分成功地收購吉利公司。」


春風得意的人很少檢討自己的過失,而失敗會讓人警醒,失敗證明你的預期標沒有實現,它迫使你做出反省,和尋求改進之道。


「檢討」對不斷進步和成長的人常常是無言的告誡,和一把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。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經歷失敗,通過不斷的改進的人,怎麼能邁向成功?


五、做好「失敗管理」,化為助力。失敗固然無可避免,但管理得宜的話,也可能形成一種助力。


專家指出:獲得這些助力的關鍵,是在組織裏醞釀「智慧型失敗」。專家提出幾個落實的原則:應在啟動專案前,就先決定專案成功和失敗的定義,記錄最初的假設,在過程中持續測試與改進,把這些測試轉化成知識。迅速失敗,不拖泥帶水,拖得愈久,學得愈少。壓低失敗的成本,限制不利的風險。限制新專案裏的不確定性。塑造接納失敗,甚至頌揚失敗的文化。最後,系統化整理,並分享所學。

結語 別人慘痛教訓是最好的警示

不管是面對失敗或挫折,一定要有歷史感。當下認為是人生嚴重災難的事,可能在六個月後回顧,只是小事一樁。甚至可能過一段時間後發現,當下的失敗或挫折,後來竟然演變成人生的祝福。所以不要去放大當下挫敗的感受,將時間拉長來看,很多事情的演變,沒有那麼嚴重。重要的人生決定,也應該考慮六個月、三年、十年後,會怎麼想,就可以避免作出短視近利的抉擇。


俗話說:「成功是最大的敵人,而挫敗是最好的老師」,聽起來是老教條,但是經過一些人生的歷練之後,還真覺得特別有禪味。因此要成功,固然要向「成功者」學習,如果為了要大成功,一定要向「失敗」好好學習。


成功的案例並不意味著我們用同樣的方法,做同樣的事,就能獲得同樣的成功。而從失敗的教訓中學習,知道了為什麼失敗的原因,能避免自己將來遭遇同樣的失敗。向失敗學習,將別人痛苦的失敗、慘痛的教訓轉變為對自己有益的警示和啟迪,意義十分不同。

作者/主辦 林有田博士 簡述

 林有田博士
了解自己,才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

圖片/資料引用

您可能會喜歡的文章